医疗“飞刀热”背后:当“双赢”变“双输”之痛

2024-12-16 admin 367


近日,在安医大第一附院住院部 14 层走廊,我见到了来自池州的林姓患者。他此前因胃溃疡在当地医院由安医大专家手术,手术成功,但术后一月因后续治疗护理问题伤口感染,于 12 月 4 日转至该院进一步治疗,后续情况尚待观察,其遭遇令人唏嘘。

       近年来,地方医院邀请大医院专家坐诊、手术的“飞刀模式”蔚然成风,这本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、提升地方医疗水平的有益之举,然而像池州林先生这样的遭遇,却为这看似美好的模式敲响了警钟。

       从积极方面看,“飞刀模式”确实搭建了一座知识与技术流动的桥梁。大医院专家的到来,为地方医护人员提供了近距离学习先进诊疗经验的机会,理论上能加速地方医疗人才的成长,也让患者在家门口就有机会接受更高水平的手术治疗,似乎是皆大欢喜的局面。但林先生的案例却暴露出其中的隐忧。手术成功后的伤口感染,地方医院与手术专家相互推诿责任,这一现象无情地戳破了“飞刀模式”的理想泡沫。

       在这场责任的“踢皮球”中,患者林先生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。不仅前期支付了高额手术费与住院费却未治愈疾病,后续转诊又要承担更多的经济压力,身体的病痛之上更添精神的折磨。这反映出“飞刀模式”在实际操作中,存在着严重的责任界定模糊问题。地方医院与外聘专家之间缺乏明确、清晰且具有法律效力的责任划分细则,一旦出现问题,双方都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逃避,而患者却被置于无助的境地,权益得不到丝毫保障。

       进一步审视,这一模式的监管也存在明显漏洞。从专家的手术规范到术后随访,从地方医院的护理流程到感染防控,在各个环节中,似乎都缺乏有效的监督与把控机制。这使得原本旨在造福患者的合作模式,在现实中偏离了轨道,让患者成为了医疗资源不均衡与管理不善的牺牲品。

       要想让“飞刀模式”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,必须填补这些责任与监管的黑洞。明确划分手术前后各方责任,建立严格的医疗质量追踪与问责体系,加强全流程监管,才能使这一模式回归初衷,避免更多的林先生陷入求医无门、投诉无路的困境,让医疗合作真正成为患者的福音,而非痛苦的根源。


标签

相关文章

文章点评

未查询到任何数据!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