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随笔:黄金万两,不抵教子一方
6月1日,合肥,下午我正赶往南站的路上。G325次列车将在17:18载我返回本县。雨丝敲打着车窗,城市在雨幕中模糊。
滴滴车内,一位近五十岁的司机师傅聊起孩子时,眼角的皱纹仿佛涟漪般荡漾开笑意。女儿在合工大读大三,学业有成;而小儿子也即将面临高考,他的目标是中科大。他握方向盘的手虽然粗糙,但却异常稳健。
“跑滴滴二十年了,”他说,声音平静,像车轮碾过湿润的路面。后座上,仿佛堆满了这些年他用里程和等待一点一滴为孩子们攒下的学费。
“父母挣再多钱、当再大官,都弥补不了孩子教育的失败。”话音落下,他从后视镜望来。那一刻,他的眼神骤然亮起,如同夏夜突然划破雨幕的星辰。
车窗外,合肥的雨丝如织,映衬着他那仍在诉说、充满期盼的嘴角。我忽然看见:多少个凌晨,他裹着寒气发动引擎,驶入城市的沉睡;多少个午后,他在烈日下静静守候,汗水浸透座椅。他把对孩子的期望,无声地揉进每一程的奔波里,揉进这狭小的移动空间。
这平凡的车厢,载着一个父亲沉甸甸的宇宙。最好的教育,何曾只是物质的堆砌?它更是父母用沉默的脊梁,在生活的风雨中,固执地撑起一片低垂却坚韧的天穹。只为让孩子能踮起脚尖,稳稳地,触碰到那片——只属于他自己的星光。
文章点评